2025年关于医疗+AI的最新思考(5):葛均波院士发布“观心”专科大模型的启示

2025年关于医疗+AI的最新思考(5):葛均波院士发布“观心”专科大模型的启示

2月26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发的“AI心医生”——观心大模型CardioMind beta版正式发布。作为国内首个深耕心血管专科的医疗大模型,该系统通过整合多模态诊疗数据与顶尖医生经验,实现了从病史采集到辅助诊断的全流程智能化。

葛均波院士在发布会上表示:“观心大模型测试版的能力已经超过很多正教授。”

这看似一场普通的医疗AI模型发布会,甚至还只有模型beta版的视频演示。但其重要意义,将很可能在中国医疗AI的发展史留下浓重一笔。

1、由院士发布,书记、院长背书的首个专科医疗大模型,且专注在复杂度极高的心血管专科。心血管专科在所有专科领域中,复杂性极高,难度大,容易误诊、漏诊,经常需要进行跨亚专科,甚至是夸专科的综合判断。 而在这样一个专科领域构建的大模型产品,被葛院士两次提及“能力已经超过很多正教授”,被周院长评价为“比医生更好”,甚至“可能超过葛院士”。在此次发布会之前,顶级医院的顶级专家及医院管理者对于医疗+AI如此高度的评价非常罕见。在2025年关于医疗+AI的最新思考(1)中,曾分析过,临床专家的支持是医疗+AI能够推广的必要条件,而在此前这曾被认为是医疗+AI推广需要跨越的一个艰难门槛。

2、充分盘活医院存量诊疗数据资产及专家智慧,转化为高价值、可推广的产品,给所有医院和科室管理者指出了道路与方向。大部分医院通常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困惑就是,积累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病例数据如何才能发挥价值?观心大模型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这些优质的病例数据,可以沉淀、凝聚、训练成具有【医院品牌和标签】的AI医疗产品。 中山医院的观心大模型是中国第一个心血管专科大模型,但一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们可以预期接下来全国心具备血管强势科室的医院都有可能会基于自身数据,训练出带有自身医院专科特色的大模型产品。‍‍‍‍‍‍‍‍‍‍‍‍‍‍‍‍‍‍‍‍‍‍‍‍‍‍

3、复杂的心血管专科可以做出靠谱的大模型产品,其他专科同样可以。我们可以预期到,更多的科室将涌现出”专科大模型“,内分泌、神经外科、精神科、骨科、消化科、呼吸科、肿瘤(甚至分癌种会有独立大模型:肺癌、乳腺癌、胃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等,各类“专科”大模型将入雨后春笋般涌现,事实上在此次发布会中周院长也提到了中山医院后续在多个专科都会推出大模型产品。各类专科大模型的涌现,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专科大模型,更可能通过专科大模型的联合使用,真正解决传统医院环境下难以推广的MDT(多学科会诊),届时,诊疗质量将实现前所未有的跃升

4、“观心”大模型显然不会仅仅在中山医院使用,不仅仅赋能本院医生,而是将推广、下沉到更多医疗机构进行真正的赋能解决此前分级诊疗的关键能力障碍。 从整个医疗体系角度,这将加快分级诊疗的真实落地(并且可能将有助于充分理顺医联体、医共体的关系)。 从专科影响力角度,也将能够使得“中山模式”、“中山能力”快速复制,广泛覆盖,增强真正影响力(相当于推行了中山心血管专科的规范化诊疗模式)

5、从辅助诊断,到智能手术。发布会中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是葛均波院士专门提到了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提到了多模态是数据(操作、触觉)的采集与训练之后,可以期待一部分手术的“智能化”操作,这是一个很大胆,但很可能非常正确的前瞻判断,因为这完成了诊疗解决方案的闭环,是真正的全局效率提升。

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经常被挑战其临床价值不足,看似除了医生获益(减少X光照射)之外,并没有更多优点。 但其实依赖医生操作的主从结构的手术机器人只是1.0版本,只有开始1.0版本,有了与操作数据耦合的影像数据、触觉反馈多模态数据,后续的“自动化智能手术机器人”才可能出现,而这就是手术的未来

6、虽然作为一场医院为主体的发布会,并没有过多提到商业化,但如果需要持续投入、持续迭代升级、持续推广应用,商业驱动力也不可或缺。 事实上,观心大模型已经呈现出典型的“产品特征”,地市医院、县级医院通过引进中山医院“观心”大模型,可以提升自身诊疗质量、提升培训自身医生水平、提升自身品牌和专业性背书,这都构成了付费的可能。 另外,我们可以畅享,未来很可能需要一个“专科大模型”线上超市平台,心血管大模型可能会有数十个医院各自开发的产品展示,还有肿瘤、内分泌、呼吸等等,而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可以进行采购和部署,实现专科大模型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双赢,并且总整体上提升了全国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规范性。 传统CDSS未能完成的使命,专科大模型可能做到。

7、“观心”大模型开启了一个创新模式的时代,我们可以很有信心地期待,到2026年,甚至2025年年底之前,就可能看到更多医院发布的各类专科大模型,形成前所未有的临床AI浪潮之巅。

发布会有回看视频,如果感兴趣可以观看:

2025年关于医疗+AI的最新思考(5):葛均波院士发布“观心”专科大模型的启示

2025年关于医疗+AI的最新思考(5):葛均波院士发布“观心”专科大模型的启示

姜天骄

国家卫健委 医疗大数据专家组 专家,《中国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撰写者;海南卫健委 数字疗法工作专班 专家成员, 中国首份《数字疗法白皮书》撰写者;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 特邀专家讲者 

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生院 授课导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医疗产业授课导师; 中欧商学院 医疗MBA 授课导师;浙江大学 MBA 授课导师; 四川大学 华西医院 产业授课导师

曾任动脉网合伙人,蛋壳研究院 院长;编著有书籍包括:《重构大健康》,参与编著《互联网转型-解码中国管理模式》及《互联网+医疗》,拟出版《数字疗法》。负责撰写的代表性研究报告包括中国首篇《数字疗法产业白皮书》,《心血管介入器械产业研究》,《细胞治疗产业研究》等上百篇医疗健康产业研究报告。

在加入动脉网蛋壳研究院前,曾任方正证券产业金融部董事,负责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并购及市值管理业务,先后主导多家A股医疗健康类上市公司及跨行业转型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工作。此前任方正证券研究所互联网及医疗行业高级分析师。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一名、《水晶球》最佳分析师第一名,《金牛奖》最佳分析师第一名等分析师团队奖项。在实业经营方面,姜天骄曾任职国内领先互联网医疗公司-闻康集团(寻医问药网)副总裁,负责战略,孵化与投资并购业务。

【更多人再看的医疗分析好文】

2025年关于医疗+AI的最新思考(1)

2025年关于医疗+AI的最新思考(2):商业模式全盘点

2025年关于医疗+AI的最新思考(3)看研究报告去创业?

2025年关于医疗+AI的最新思考(4):确定性的机会

突围医疗2025:乱纪元,金刚经,战时CEO

TAVR增长失速,创新医疗器械迈向持久战

数字疗法企业7条自救指南

2023数字疗法最新观点(世界数字疗法大会演讲实录)

在“至暗时刻”寻找“光明大道”:写在数字疗法企业PEAR破产清算时

【最新洞察】一张图揭秘数字医疗企业盈利模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